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许雯 发自湖北宜昌
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把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的基础战略资源,也把它纳入了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布局。
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福建省、江苏省及福州、厦门、南京、常州等市为第一批试点省市,启动首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
试点省市之外,湖北、山东、贵州等全国多个省份健康医疗大数据布局也已起步。
2亿条医疗健康数据
2016年,湖北省宜昌市依托三峡云计算中心,搭建起健康管理大数据中心,先后对接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葛洲坝中心医院等10家公立医院,以及城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中心血站等医疗卫生机构,共享交换了居民个人基础信息及门诊、住院、检验、影像、体检、保健、免疫、随访等30多项2亿条医疗健康数据。
2亿条数据的采集通过“市民卡”来实现。集居民健康卡、就诊卡、银联卡等五卡合一的“市民卡”,实现了挂号、就诊、缴费、电子病历、医保支付、查询“一卡通”。“截至目前,宜昌市已为城区市民发卡60万张。”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顾昱说。
“简单来说,一个病人持’市民卡’在医院就诊高血压、糖尿病,诊疗记录直接发送至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可以联系患者,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进行慢性病治疗的后续服务,实现了城区医院与基层上下之间、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宜昌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培告诉封面新闻。
与此同时,宜昌市依托健康管理大数据中心为每位居民建立从出生到终老的全程、动态、连续的电子健康档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可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目前已生成130万份健康档案。
海量健康医疗数据,不仅可以为慢病人群和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干预服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进行区域性慢性病风险、癌症风险、营养膳食状况等多项指标的评估,进行群体健康管理。
“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未来健康服务管理的新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认为,记录从出生到临终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让老百姓不仅可以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还可以更好地找到疾病的相关性及规律,并进行精准治疗。
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如何保护?
更多的人担心,海量数据的安全如何保障?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共享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
“宜昌市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过程中引入了社会力量,多家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参与其中。但政府始终是主导部门,作为参与平台建设的第三方公司,操作权限有限,并不会触及到数据的核心部分。”张培说。
而对医疗健康信息的采集和存储,也有着严格的制度要求,以及硬软件控制措施。
张培告诉封面新闻,平台搭建完成后,数据的存储参照银行系统的安全等级管理。数据的使用也非常慎重,大数据分析中心可以做到完全痕迹追溯,并对敏感、隐私数据进行脱敏处理,数据对基层医生和患者本人开放到什么程度也都有明确规定。
张培表示,艾滋病和精神疾病的信息是整个大数据中心最为隐私和敏感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存储都采取的是更为谨慎的处理方式。
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赵林海认为,信息安全的保障是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数据的共享使用、各方权责界定都应该提前做打算。
“如果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运作,如何规范好信息的共享和使用,如何协调政府、医疗机构、商业机构之间的利益、责任的关系,如何监管、如何使用,以及未来怎么样进行共享,这是应该在事前就做好的工作。”赵林海说。
来源: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