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中科恒业 >> 新闻中心 >> 市场动态 >> 新闻详情 >>

于宏程:打造中国特色健康服务模式 构建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人民的健康都有较大的冲击,几乎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医疗健康的覆盖并未惠及全民。因此,建立全民健康“六大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健康预防体系、健康检测体系、康养体系、高质量治疗体系、健康康复体系、临终关怀体系。“六大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终身连贯的服务,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改善国民生活习惯 构建健康预防体系


身体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一切将无从谈起。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高油、高盐、高糖等食品充斥市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际期刊刊登的一篇论文中提到,北京、东北的人们爱吃油炸、烧烤类的食物,这种偏好就与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天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爱吃甜食,得糖尿病的人就会增多。慢性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起居有很大的关系,慢性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全民健康预防体系。


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相关领导再次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切实把“预防为主”落到实处。由过去的“被动就医”转向“主动预防”,不仅可以减轻专业医护人员的短缺压力,打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还能引领中国医疗服务实现高效、公平和安全。


二、打造全方位健康监测体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健康档案


纵观历史发展,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锐利武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国内外流行的智能检测设备层出不穷,如:智能手环、智能血压测量仪、智能心脏监护仪、智能人脸识别等,可以解决千人千面的治疗问题,通过检测和收集数据,分析用户潜在的身体问题,帮助用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目前,社会上常见的智能健康检测设备,大多都具备数据分析功能且样式多样化,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所监测的数据准确性有待考证,甚至有些达不到医疗标准,不能用于医疗诊断,因数据无法与医疗机构间的数据互通,导致目前也无法实现个体健康数据的全面检测。建议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多部门信息汇聚和互联互通,建立公共卫生智能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应对健康情况的早期预警能力,充分发挥医疗数据辅助临床诊断,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健康档案。


三、康养产业蓄势待发 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健康养老成为当下流行的话题,也促进了康养生态的发展,与康养产业关联性较强的旅游行业、医疗行业、绿色农业等也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大健康产业进入快车道的同时,康养领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康养是以健康为核心,将养生、养老、休闲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产品,比如:农村田园游、亲子健康游、温泉养生游、中医药健康游等,产品可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求,打造中国康养基地,逐步完善康养产业链,打造出更适合中国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


康养以跨行业融合,打破了行业边界、技术边界和市场边界,是康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良好契机,不仅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赋能,还可以与当地制造业和工业融合,发展特色康养路线,提升乡村整体品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打开了另一扇窗。


四、构建高质量医疗体系 让健康更公平安全简单


近几年,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医院的管理制度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在逐步解决。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量已超13亿人,建成包括养老、医疗和低保在内的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在不断提升,对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数也要求较高,但我国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推动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提升医疗的质量与效率,推动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


让健康更公平。健康是公平的,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但医疗从来就不是一个公平的市场,因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居住地域和环境的不同,享受不同的医疗资源,面对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和基层医疗资源的缺乏,将全国的医疗资源由原来的固定化变成流动性,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和空间;另一方面,可通过远程医疗、互联网等形式,加强交流,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扶持资源匮乏地区,从而缩小差距,让健康公平可及。


让健康更安全。近年来,“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鱼腥草事件”等,逐渐引起人们对于药品安全的重视,药品的质量、用法和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从政府的角度,规范药品流通,对药品流通行业形成规范和约束,杜绝虚报药价和制作假药的现象;从医院的角度,加强药房的日常管理,把控医院的药品采购渠道,确保医院药房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


让健康更简单。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对健康的意识也逐渐增强,特别是得了头疼脑热,也到三甲医院就诊,这样的就医习惯真的合理么?到大医院看病扎推现象,不仅是“不差钱”,还有人们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国家通过推行“保基本、强基层”的医改道路,帮助患者在基层就可以解决医疗问题。在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医院可采用“互联网+卫生健康”为抓手,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等环节有效解决挂号难、缴费堵等情况,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患者的就医环境更加方便快捷,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打下健康基础。


五、健康康复体系 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康复治疗在健康服务的作用日益凸显。医院在治疗癌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疑难重症的同时也给部分患者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这种障碍很难用手术和药物治愈。据统计,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后,90%的患者可以恢复步行和自理,有30%的患者能重返工作或学习岗位。


据统计,世界各国康复治疗师平均为每10万人口70人,而我国仅有0.4人,目前还缺30余万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康复服务人才培养,加强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能力建设,发展社区和居家的康复医疗。伴随着康复医疗产业的兴起,健康康复体系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六、建立临终关怀体系 让死亡变得有尊严


据统计,到2050年,中国8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1亿。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日益凸显,与之紧密相关的临终关怀也越发受到关注。全世界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相关医学专业或学科,在发达国家中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虽然中国也在逐步关注和开展临终关怀体系,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还未跟上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建议完善临终关怀事业的顶层设计,引导政府建立专业机构或通过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范畴,也可以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慈善捐助等形式建立临终关怀学科体系,加强培训从业人员,比如社工、心理咨询、护工、康复医师等。对全民开展生死观教育,引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地理解死亡并坦然接受死亡。通过社会力量组成服务团队,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帮助,让老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可实现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程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现中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彰显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者系健康中国50人论坛 执行秘书长


来源:视角新发现

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的内容或图片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