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提出重点建设“三位一体”智慧医院。“三位一体”智慧医院主要包括三大评判标准,分别是电子病历评级、智慧服务评级与智慧管理评级。
卫健委要求,到 2022 年,全国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分别达到 3 级和 4 级,智慧服务平均级别力争达到 2 级和 3 级,智慧管理平均级别力争达到 1 级和 2 级,能够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到 2025 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区域均衡性。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顶层设计,更是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标准体系正式建立,医疗智能化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电子病历竞争进入下半场
电子病历是一个国家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优秀的电子病历系统在消除院内信息孤岛、加强病历质控、临床路径管理、医疗质量控制、诊疗安全、移动医疗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是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的基础;因此,近些年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电子病历发展,不断出台电子病历规范类和支持性文件,推动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
截至 2020 年,我国三级医院电子病历的平均等级在 3.7-3.8 级之间,缩小了与达到分级评价 4 级以上政策的目标距离,但我国电子病历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目前,电子病历成为我国医院优先级最高的应用系统。根据 2021 年 3 月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2019-2020 年度)》,高达 86.14%的医院将电子病历系统作为最重要的应用信息系统,远远高于其他任何系统,充分说明了医院已经对电子病历高度重视,同时也为临床诊疗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医院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发展趋势。
IDC报告预计,2020至2025 年电子病历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年复合增长率为 15.7%,2021 年 10 月 14 日,卫健委与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 年)》,将电子病历覆盖时间延迟至 2022 年。目前看来,我国电子病历建设需求及相关市场将仍将有较大的增量,基于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2022年电子病历市场或迎来大面积需求。
未来,电子病历将朝着越来越智能化方向发展,在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中,四级开始就提出了初级医疗决策支持的要求,五级和六级则分别对应中级医疗决策支持和高级医疗决策支持的要求。所以,未来高等级的电子病历建设中,满足智能化的需求将会带动电子病历技术门槛的提升,那些通过技术升级拥有智能化技术能力的厂商才有机会抓住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机构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注重普适性临床业务管理的综合电子病历已经无法满足特定医院专科的管理需求,专科对于本科室特有的电子病历需求日益凸显。由于专科的场景和数据维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电子病历系统需要进行专门的产品定义、开发和维护,向专科化、定制化、高端化的方向持续延伸。同时,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电子病历的性能和水准将不断提高。
医疗IT 行业有望迎来
增量需求释放高峰期
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本次规划新增评级要求。
“智慧服务”主要是指医院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化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截至 2019 年,全国医院智慧服务评级平均 0.33 级,远低于政策要求。实际水平与政策要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将推动医疗机构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刺激医疗IT 需求释放。从政策要求的时间点来看,未来 2-3 年医疗 IT 行业有望迎来增量需求释放的高峰期。
DRG/DIP:局、院两端步调明确
市场确定性呼之欲出
DRG/DIP 等新支付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按项目付费的模式更加科学,能对疾病类别、诊断途径与治疗所耗用的医疗资源化等因素进行一体化综合分析,方便使用者统筹考虑,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促进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药行业的合理竞争。
“十三五”时期,全国 30 个城市开展 DRG 付费国家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全部通过模拟运行前的评估考核,进入模拟运行阶段;71个城市启动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 DIP 付费国家试点工作。
2021 年 11 月 28 日,国家医保局制定了《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 年底,DRG/DIP 等方式需覆盖所有符合条件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且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促使医院有动力、合理地收治和转诊患者。
此次《行动计划》明确制定具体落地方案,同时对统筹区、医疗机构、病种覆盖和医保基金参与度都做出细致的量化要求,在加速推进 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国全面落地同时,有望持续催化医保局端、医院双端相关信息化建设。
1.医保局端预算充足,加码 DRG/DIP 建设
2018 年医保局设立成功为医疗 IT 百亿市场增量做了铺垫。
首先,2021年4月2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份预算报告。报告显示,2019 年国家医保局财政拨款总预算支出是29605.03 万元,其中明确,更多的钱将运用在医保体系建设和信息化运行服务上;这两类的预算支出达到了 15497 万元,约占医保局财政拨款总支出的 52%。
第二,国家医保平台正在各省落地推广情况顺利,众多区域申请地方财政用于加速医保的能力的提升。2020 年 11 月以来,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已在广东、青海、河北等 19 个省份 58 个地市落地应用。
第三,当地的金融机构或保险机构与医保局达成合作,共同推进新的 DRG/DIP 医保支付模式。
医保局资金充足,局端动力也十足。以市级为单位,全国目前统筹区共有约 450 个,可覆盖的区域约 350 个,减去 101 个已覆盖试点,随着未来 3 年 DRG/DIP 付费改革按计划推进,全国约 250 个统筹区和数万家医院都将上线 DRG/DIP 信息系统。同时,政策颁布后多地出现以省级为单位制作标准化系统的现象,浙江提升建设速度。因此2022-2024年DRG/DIP 改革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
2.医院端需求迫切,市场空间较大
全面覆盖医保患者,DRG/DIP 有利于医院端的控本控费。通过 DRG/DIP 的建设,可以在控制医疗费用的基础上、建立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新机制,极大地调动医院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DRG/DIP 改革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对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于医保患者较少的医院,局端对院端的绩效考核将“倒逼”DRG/DIP 的新建运行,医院端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来源:网络
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的内容或图片侵权责任。